开云体育
开云APP下载又来了DeepSeek 人类写作会被取代吗?
近日,网络文学行业的头部企业“阅文集团”,宣布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“作家助手”已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-R1,邀请全行业网文作家共同探索AI赋能创作。一边是网文头部企业高举“AI赋能创作”大旗,一边是网文编辑们被AI稿件“折磨”得苦不堪言,传统作家对AI进入创作领域的焦虑和疑惑持续加重。不同于其他领域,创作圈对AI的态度一直有所分歧:有人认为AI不是威胁,而是文学发展的新机遇,也有人认为AI从事文学创作就是洗稿抄袭。本期长安书房针对这一话题摘编了文章和一些观点,仅供参考。
乙巳蛇年启幕之际,东方上演“惊蛰”一幕。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(DeepSeek)以其开源模型DeepSeek-R1 在全球掀起热潮,引发广泛关注。
年逾七旬的鲁迅长孙、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也关注到了DeepSeek。他通过DeepSeek“写”出与鲁迅有关的一首七律古体诗和两首现代诗,并且通过一款音乐制作软件将其中一首现代诗谱成民谣歌曲,发在小范围朋友圈,有人听后认为已达春晚水平。
联想到之前的一些人工智能软件,现在出现的这些似乎无所不能且快捷的AI平台,会对人类写作这种创造性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?
这是今年除夕夜,周令飞突发奇想,让 DeepSeek“代写”的一首七律新年贺诗。他希望AI以“野草”“呐喊”等意象呼应数字时代,以“守土拓荒”彰显使命,并化用王安石名句,“邀请”鲁迅共鉴文化新章。
接着,周令飞又以相同要求,以《火种与春天的契约》为题让DeepSeek“写”一首现代诗,结果同样令他感到意外和惊喜。
索性,他以《炬火的新纪元》为题,让DeepSeek“写”一首100行以上的现代诗,要求分为六个乐章和一个终章,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现代科技意象,比如直播、VR、区块链,并与鲁迅的作品和精神结合,表达文化传承与创新。经过几次“训导”和修正,方得终章。
周令飞对AI的发展速度感到惊讶,不过也认为它们的“创作”水平了得,但仍有提升空间,比如,情感不足,语词堆砌;所作歌曲虽是成品,几乎达到了上春晚的水平,但也还没到可以众口传唱的程度。
“以那首贺新岁七律为例,我最多给它打60分。”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看来,DeepSeek在信息的搜集整合上表现突出,也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,但局限于事实层面的程式性写作,无法触及复杂的情感及主题。
2月5日,阅文集团宣布旗下的作家辅助创作产品“作家助手”已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-R1大模型。这是DeepSeek首次在网文领域的应用,标志着网文创作进入一个更加高效智能的时代。
“可以看到,AI在写作中的应用范国大大扩展。不仅用于生成短篇故事和诗歌,还被用于网文写作、剧本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等。”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林俊敏表示,网络作家群体对于AI技术具有灵敏嗅觉,在AI技术刚兴起时就有不少人尝试“投喂”“试验”生成网络小说,但这些作品始终流量平平、无法上榜。
“AI写出来的网文不好看,它们很难勾起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欲望,哪怕经过表意式的学习和训练,它们依然无法胜任剧情写作。”据林俊敏观察,此前使用AI辅助创作的主要是中腰部作家,他们的作品质量较为稳定,但缺乏突破性的创新或高关注度的话题性内容,属于更高阶AI的DeepSeek或能成为他们润色文章、寻找灵感的有力助手。
DeepSeek能够清晰地展示思考链路,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AI对操控者的要求。“作家自身的审美、见识和文学索养影响着AI最终生成的结果,作家和AI各自发挥优势,才能摆脱效据依赖,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创新性的作品。”林俊敏说。
有人因AI创作的高效与高能,惊呼人类以写作为代表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将被全面取代。
彭玉平对此则持谨慎态度,他表示,现阶段由AI生成的“写作”消解了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个性化体认,难以取代文学家或人文学者。“AI可以写出春天花团锦簇的场景,但在特定作者或者读者看来,可能花开得越灿烂,内心越悲凉,AI写不出这种感觉。”
“AI无法‘在场’,它生成的文本都是抽象的词语组合,没有现场细节和环境氛围。”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表示,现阶段DeepSeek所体现的“深度”更多是知识性而非智慧性的。“文学创作往往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,从这种角度上说,AI生成文本的过程更接近公文写作,而不能被严格定义为‘文学创作’。”
正是工具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张力,构成了AI与“写作”在社会文化层面持续互动的动力。或许,人类的表达欲与存在关怀从未改变,只是在AI技术赋能下,这些内在需求得以更加自由地展现,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创造力。
杨克同时也认为,AI技术可能会以超越人类想象的速度发展,至少在目前看来,已经对传统文艺创作模式带来冲击甚至挑战。
AI写作早已经超越了一般水准的写作,尤其是它们还可以经由“训导”或自我“学习”,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写作质量,工作起来“不知疲倦”“不厌其烦”“任劳任怨”,可以在几分钟内甚至几秒钟内按照指令不断地生成文本。所以,那些缺乏创意、偷懒耍滑出工不出力者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。
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平均水平消费者的要求,或者是一些程式化的机械工作,那么,AI无疑已经可以胜任。只有当人类的创意是出于内心的触动、感动,是喜怒哀乐内在抒发的必然,是一个需要亲自体验的过程时,写作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,是包括AI在内的所有外在的一切无法替代的。
自2022年以来,以ChatGPT、豆包为代表的多模态生成式AI被切实用于写作辅助,逐渐渗透到内容生产的各个领域。
DeepSeek的影响也远超出了技术层面,触及社会和文化的深层次,引发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。
比如,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就是受关注的焦点之一。AI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生成的“杂交文本”冲击了现有的版权制度,带来文学评价体系的失序。
在2024年举办的第170届日本芥川奖的颁奖典礼上,33 岁的作家九段理江公开透露,自己的获奖作品《东京都同情塔》利用 AI辅助写作,小说中约有5%的句子“逐字引用”了AI生成的文本。
该事件一度引发热议,更有部分学者提出,当 AI 写的小说开始得文学大奖,人类文化的评价标准是否需要重构?未来 AI 如果要求自己的参与版权,那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?
无论技术如何发展,无论前路会遇到多少问题,人类都不可能停止探索发展的脚步,也不可能放弃主体性的精神追求,这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可贵之处。
杨克认为,不管人机共创的边界如何变化,被保留下来的只能是那些具有主体性、艺术性的内容,不仅是文学创作,也包括音乐、影视动画、游戏创作,等等。
因此,创作者们应更专注于技术无法复制的领域,比如个体生命的痛感体验、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。 据羊城晚报
纵观由目前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“自动”创作出来的作品,基本都有预制化和塑料化这两个显著特征,区别只在于程度的深浅而已。在原创性方面,人工智能写作还有欠缺。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创造出新的作品,却还不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,故此更多的还是属于“炫技”的层次。以人工智能创作出的七言诗为例。天工3.0生成了诗歌《断桥雪》:“柳岸风吟霜满天,断桥残雪忆流年。琼枝玉树妆寒色,冷月清辉照古烟。”这一首诗主要都是些意象的堆砌。初看挺美,但是细读起来就会发现缺少韵味。相较之下,百度“为你写诗”功能生成的诗歌《西湖》具有更美的意境:“江南烟雨柳丝斜,断桥残雪落梅花。一伞撑开春水绿,西湖岸畔是谁家。”尤其是后半部分最富七言绝句的韵味。但问题就在于,后半部分这两句都分别模仿了别人的诗句,第三句来自于一首由当代古风诗人“映日荷花”所做的《享雨》,原文为“轻丝万缕洗黄昏,一伞撑开淅沥春”,第四句估计模仿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中的“谁家今夜扁舟子,何处相思明月楼”。所以有学者批评AI创作并非真正的创作,而是一种“根据其自身的算法、规则以数据为基础的再生成”。
由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出情感体验和思考,这样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渠道,注定了它们虽然可以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,甚至比原作更细腻,然而它更擅长于“1到100”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情,而不是“0到1”这种从无到有式的事情。于是在创作时,它在协创性方面表现出色,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巨人,然而在原创性方面仍然是个侏儒,依旧无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“杰作”。 据《中国文艺评论》
在人类还不能把握人类意识的本质、确认意识现象的物质表达时,无论怎样对人工智能进行分类、阐释其实都是无力的。当前AI的写作能力仍然依赖于机器学习和模式的识别,因此其写作模式也是对现有文本的重组和模仿。它无法理解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中的隐喻、象征或历史内涵,缺乏人类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表达,更无法根据现实世界、个人经历和知识框架形成独立、完整、系统的哲学洞见和有深度的批判。
当然,随着AI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,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或许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将意识转写成文字、图像和影像,甚至可以如“三体人”那样实现意识共享,当AI与人类合而为一,获得感性,缺乏主体性的单向度写作才会彻底结束。
当然,我们在理解AI写作与文学的关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狭义的“文学性”上,而应站在一个后人类时代、一个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去重新定义“写作”,探索文学的边界。在未来,文学很可能会逐渐脱离单一文本的束缚,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和线性逻辑,借助数字网络扩展成一种跨媒介、跨文化的新型艺术形式,在新媒介和新技术来临时,文学必然获得一次自我重塑和自我革命的机会。 据《艺术评论杂志》
近来,AI智能技术突飞猛进,DeepSeek在诗词创作群体中“一石激起千层浪”,成为热议的对象。有的人焦虑,有的茫然,有的大呼“好得很”。笔者也要大呼“好得很”,这是智能化革命给我们提供的学习与创作的新平台、新工具。但同时也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:
第一,技术管理。为了维护AI发明创造者的利益和促进文学艺术创作者的自尊,AI技术模型亟需完善其生成作品的记录、检索与监督。
第二,立法规制。面对AI作品的出现,著作权法应对AI作品以及著作权归属纳入法条中,明确在AI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性质及权属,规范使用AI工具的具体权限和规范。比如,在AI作品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作品,以及原创作品经AI工具修改后的新作,是否该在发表时说明“来源”,具体该如何署名?
第三,伦理自律。真正的文人从来崇尚操守,注重品德自律与气节自守。写诗本是高雅的愉悦的活动,大有“每觅妙句如拾金,常吟好诗似闻歌”的乐趣。如果一味地用AI自动生成作品或抄袭AI作品,然后功利地拿去发表,那还有写诗的意义与乐趣吗?AI及其创作,应该成为创作的一种镜照和参考,提醒我们去探索写作的独特性。 据《文艺报》